王安石与茶
发布人:付亦然    发布时间: 2018-05-11 11:02:25    浏览量:75

参赛信息登记表

参赛组别

初中组

学校全名

北京市东直门中学

主要指导教师姓名(限一位老师)

雷芸

学生姓名

付亦然

所在年级

初二

所在班

7

作文标题

王安石与茶

2018.5.1

王安石与茶

最近参加完茶艺社团活动,突然想看与茶相关的故事,读到一篇王安石与茶的故事,他与苏轼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,虽然政见相左,友情却十分深厚,而且都是爱茶之人。苏轼在种茶、烹茶上造诣极深,而王安石在鉴水、品饮上略胜一筹。

王安石老年患了痰火之症,虽然每每病发时服药,却难以除根。皇帝爱惜这位老臣,让太医院的御医帮他诊断。太医详细问诊了一番,没有开药,却让王安石常饮阳羡茶,并嘱咐他须用长江瞿塘峡的水来煎烹。王安石虽然觉得纳闷,但他也是嗜茶之人,就照做了。

茶好买,但日取瞿塘峡的水却有点难办。一次,王安石得知苏轼将赴黄洲,途中会路过三峡,就慎重相托于苏轼说:“介甫十年寒窗,染成痰火之症,须得阳羡茶以中峡水烹服方能缓解。子瞻回归时,烦于瞿塘中峡舀一瓮水带回,不胜感激。”苏轼自然爽快地答应了。

几个月后,苏轼返程,因为旅途过于劳累,船经过瞿塘中峡时打了一会儿瞌睡,等一觉醒来,船已到了下峡,想起老友的数次嘱咐,赶紧在下峡水舀了一瓮水。

待苏轼将水送到王府时,王安石大喜,来不及道谢就亲自取水而烹茶,邀苏轼一起细细品饮。王屏声静气品了第一口,忽然眉头微凝,问苏轼;“此水取自何处?”苏轼答“瞿塘峡。”王又问:“可是中峡?”苏轼有点心虚,但还是强答道:“正是中峡。”王安石摇头道:“非也,非也!此乃下峡之水。”苏轼大惊道:“三峡之水上下相连,介甫兄何以辨之,何以知此水为下峡之水?”王安石笑道:“《水经补论》上说,上峡水性太急,昧浓,下峡之水太缓,味淡。唯中峡之水缓急相半,浓淡相宜,如名医所云,“逆流回阑之水,性道倒上,故发吐痰之药用之。故中峡之水,具去痰疗疾之功。此水,茶色迟起而味淡,故知为下峡之水。”苏轼听了王安石的话,既惭愧,又满心折服,连声谢罪致歉。

苏东坡平素不讲究衣着,一日,他穿一件普通的长衫,到一个寺院里,寺院的主持大和尚并不认识他,仅说了一句:“坐。”招呼侍者:“茶。”东坡没有理他,集中精力欣赏寺内的字画去了,主持和尚见此位来客举止不凡,不由得肃然起敬忙又道:“请坐!”忙吩咐侍者:“敬茶!”那主持和尚请教客人的姓名,方知客人竟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,满脸堆起笑容,恭请客人:“请上坐!”连呼侍者:“敬香茶。”当和尚请他写一对联时,东坡触景生情挥就一联:“坐,请坐,请上坐;茶,敬茶,敬香茶。”此联将势利鬼的姿态刻划得淋漓尽致。

这就是我读的故事,让我明白每泡茶都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,用一泡好茶换来一份好心情,其实泡茶和待人是一样的。真可谓人生如茶,品茶如品人生。在人世间,我们必然有许多烦恼。随着细细的水流,我们的不快被带走了。茶是文化,是艺术,是精神,是境界。她有渊源,有传统;有积淀,也有创造。茶使我们中华民族冷静多思。客来敬茶,是中华人的传统美德。

希望大家都有机会,在这忙碌的都市中,用一盏香茶换一个安静闲适的午后。

×
确定
讨论
问答
笔记
学习笔记
即时讨论
取消
提交
请选择笔记类型
全课笔记
定时笔记4:40
已有笔记
更多操作请访问笔记区
更多操作请访问笔记区
更多操作请访问笔记区
取消
提交
更多操作请访问讨论区
编号单元名称主视频时长完成度成绩备注
1注意事项90%